答复人大代表建议中,农业农村部释放哪些茶产业发展信号?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答复人大代表建议中,农业农村部释放哪些茶产业发展信号?

把握科技,即把握茶产业的未来。

日前,针对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湘西州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所提出的“关于加大我国茶产业科技投入的建议”,农业农村部作出了答复,围绕“科技装备”“标准体系”“科技支持”以及“教育和人才支撑”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国家在茶产业科技投入的具体举措。


2000多字的答复,句句不离“科技”,句句事关科技。在漫长的茶产业发展历程中,爱茶的中国人始终没有放弃对茶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作为中国茶叶重要产区和进出口口岸,广东更是紧抓“12221”市场体系建设,以做优品质、做强车间、构建体系、做大品牌,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茶产业的发展。

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随着国潮的兴起,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喝茶。而在全国各省竞速茶饮赛道的今天,科技支撑正成为能否领跑市场的重要砝码。正如农业农村部的答复中所言:“要支持茶产业在关键技术的攻关,用科技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装备支撑

开展大宗茶自走式采摘机研发攻关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放眼全国各地,从黄河之滨到燕赵大地,从巴蜀流域到岭南水乡,现代化农机装备已成为农家的“好帮手”,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农村部在答复中指出,要着力推进茶叶机械化生产发展。当前,中央财政投资建设了茶叶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提升茶叶装备研发能力。同时,将名优茶采摘机和大宗茶采摘机作为重点优先解决机具纳入补短板行动目录,组织优势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项目化攻关。如支持浙江理工大学研发出首款名优茶采茶机器人,目前进入工程化改进验证阶段。

什么是名优茶采茶机器人?据新华社报道,从2019年开始,浙江理工大学在杭州市西湖龙井一级产区、西湖景区内梵村的茶园启动采茶机器人研发项目,如今已迭代至5.0版本,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功能,大量学习茶树芽叶图像数据,实现精准采茶且不破坏茶树枝梢。

实现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全国许多茶企的攻关方向。

“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形态的名优茶采摘,在过去基本上是依靠人工挑拣,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广东清远市英九庄园董事长易振华指出,造英德红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机械化与智能化是关键。“当前我们正在研究,希望让人工智能学习‘老师傅们’的技艺,让茶艺成为数字化工艺,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农业农村部还在此次答复中表示,将在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专项中开展果茶园多功能作业平台和大宗茶自走式采摘机研发攻关。


所谓大宗茶自走式采摘机,是指能田间转弯、换行灵活,可用于平原以及丘陵缓坡、垄沟窄行等非标准茶园环境,实现了跨垄一次性采摘作业的农机装备,单人即可完成茶叶采摘修剪工作,有效解决现有手抬式茶叶采摘机人工成本高、采摘效率低等问题。

同时,农业农村部还明确将指导各地举办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装备现场观摩和技术研讨等示范推广活动,集中演示新型茶叶生产装备;组织特色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专家组,形成茶叶适宜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并发布;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将茶树修剪机、采茶机及茶叶加工机械装备纳入补贴目录,加快推广应用步伐。

标准体系建立

国家共发布茶叶标准1011项

“标准化是一个载体,是一种手段,按照标准生产我们就能得到符合要求的农产品。”今年广东省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旭在接受南方农村报专访时曾这样说道。

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产品增值的重要因素。如何让特色农产品从“凭感觉”变为“定标准”,从“土特产”变为“抢手货”,关键在于从顶层设计发力统一品质,让产业优势转换为品牌价值。

农业农村部在答复中指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以茶叶产品及茶叶生产为核心的标准体系,按标准发布者不同,分为国家、行业、地方、团体和企业5级。截至目前,我国共发布茶叶标准1011项,其中包括国家标准115项,行业标准175项,地方标准721项。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和世界茶叶生产大国。据中国新闻网公开报道,2022年,全国干毛茶产量达到318万吨,产值实现3180亿元,内销量增至240万吨,内销额攀升至3395亿元,出口量接近38万吨。茶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有助于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富民兴村。

在国家的现有茶叶标准中,主要包括了基础通用、种质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管理、产品、检验检测方法、流通等类型,覆盖茶叶从种植、生产、加工、检测等全产业链条关键环节。

据统计,我国茶叶基础通用类标准120项,种子、种苗等种质资源类标准66项,产地环境、投入品等环境安全类标准5项,种植、植保和生产过程加工等生产管理类标准205项,等级规格、品质安全、原产地保护等茶叶相关产品类标准534项,检验检测方法类标准58项,包装、标识、贮藏和运输等物流类标准23项。

一杯茶,千年香,既源自亘古不变的技艺传承,也源于与时俱进的标准定义,有力满足消费者对于更多元、绿色、健康、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加大科技投入

今年拟投资3000万元建设观测实验站

今年广东两会期间,当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再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农业的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已阔步向前,对于科研投入也将进一步增加。

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以徐闻菠萝为例。通过对菠萝生产进行全过程实行数字化监测、自动化灌溉以及智能营养调配等,极大提升农户的生产效率,同时菠萝的甜度、大小等质量标准也实现精准可控。

茶产业同样如此。农业农村部指出,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2830万元,依托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建设茶叶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建设农业农村部茶叶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科研基地;2023年,中央预算内拟投资3000万元,建设国家农业科学遵义观测实验站和国家农业科学勐海观测实验站,为系统开展茶树资源收集、遗传育种、栽培管理、茶叶加工、茶叶质量控制等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提供平台和数据支撑。


另一方面,扎实做好茶产业“土特产”这一大文章,也需要各地找准“坐标系”“方位图”,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加强现代化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事实上,农业农村部早在2008年就联合财政部启动建设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36家优势科研单位,聘请首席科学家1位,岗位科学家31位和综合试验站站长27位。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2年中央已投入经费约3000万元,支持体系专家在育种、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栽培、病虫草害防治、机械化生产、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人才支撑

全国已布点33个茶学本科专业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顶梁柱,也是农业创新的重要引擎。

2022年,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在农林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林教育国际合作、强化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14条改革举措,着力构建高质量农林教育体系。

人种茶,人品茶。茶的一生离不开人,而茶产人才则是茶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农业农村部在答复中介绍,当前教育部在高校开设茶学本科专业,全国已布点33个。在高职专科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茶艺与茶文化等专业,全国已布点104个。


此外,国家已认定推出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7个茶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湖南农业大学“中华茶礼仪”、浙江大学“茶文化与茶健康”等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推动有关高校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在国家已认定的首批407个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包括安徽农业大学“基于全产业链的新农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以茶学专业为例”、上饶师范学院“智能农业跨学科联合教学新模式探讨-以茶树病虫害智能识别、气象大数据预警和防治为例”等茶产业领域相关项目被相关单位支持理想并完成中期评估,辐射带动全国涉农高校加快农林教育创新,推进新农科建设落地显效。

农业农村部在答复中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加快发展茶产业所需的新兴和紧缺专业。加强茶产业相关专业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和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提高茶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韩安东

来源: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